星期二, 12月 10, 2013

80年代青春小說"橫道世之介"讀後感想,吉田修一清淡旁描的寫作形式對我有全新的啟發。

80年代是我的人生的青春年代,一直沒看到跟我同時代成長的作家記錄那個輝煌的年代。
最近終於看到一本描述80年代青春歲月的小說 - 橫道世之介。

看似散漫隨興地交錯敘述,隱含綿密細膩的調度與鋪陳。

一段段客觀構圖式的直觀旁描之後,產生的感受越來越具體深刻。

揮舞著迴避影響主體的旁描魔法,作者像是匠心獨具的攝影大師,
捕捉了許多動人心弦的影像...
初看時有趣生動,卻有一時不明所以的心情觸動開始滋生...

簡單明快地呈現主角與四周人物的互動與生活軌跡,
乍看之下,沒有重點主題,沒有完整故事情節...

可從作者刻意遺漏的各種線索與隱喻,慢慢拼湊出整個作品所要呈現的時空與立體影像。

世之介對人事物的感受,並非冷漠,也不是壓抑自己的情感,
只是作者不透過主觀的描述與主角的主觀感覺來形容...

當收到母親從家鄉打來的電報,寫著"奶奶狀況不佳  速回電  母字",
世之介慌張地打電話給母親後,
作者描述母親慌張說話後電話掛斷,世之介想了很多要做的事,
趕回家要訂機位、領錢、收拾行李,然後又想起奶奶生前稱讚他的話,
想了一大堆,卻甚麼動作也做不出來,手上一直緊握著話筒...

就是這樣的細膩旁描,雖然沒有看到主角內心的獨白與感受,
但是讀者已深刻地感受了當事人心中的震驚與悲痛。

情節段落的時間短暫,卻能在心中自動重組成色彩鮮明的光影。

不同人物(世之介與朋友們)在大學時代與步入社會後的各段故事交錯穿插,讀起來卻不感突兀,主角仍然是主角,未來與過去的生活互相呼應,流暢生動的敘述讓我感到明亮輕快。

剛看完以後,心中卻產生一些疑惑...

書中的人物真的能代表80年代的一般大學生嗎?

大學生活中課業、教室、老師、學習以及更多的聯誼與玩樂,在這本書並沒有著墨,難道這些不是作者所要描寫的青春歲月嗎?

查閱了相關網路書評與內心的沉澱後,重新回想,
我看到了歡樂明亮的陽光照射的人物背後,顯現了又大又深的陰影,這些巨大影子突然變得如此的清晰,原來這就是這部小說最大的隱喻...

在80年代繁榮經濟的背後,東京這座複雜城市帶給新世代年輕人的挫折、疏離與冷漠,功利競爭下的壓力與匆忙讓人苦悶。

笨拙純真的世之介,帶來朋友的歡樂,卻更凸顯了這個都市的寂寞與冷酷。像一般大學新鮮人一樣,一面交朋友一面融入冷漠的忙碌生活中,意識到自己課業、經濟基礎與社交能力的貧乏,消極的生活在都市之中,於是在小說中可以看到,世之介的生活看似有趣忙碌,其實一直在逃避課業、社團活動與正常作息,連對感情與人際交往也是消極的態度,他熟悉的朋友們,也都有各種類型的消極態度,呈現出那個時代(現在看來也是)都會年輕人普遍存在的寂寞與無力感。

這部小說對這個隱喻沒有正面描寫,不批評也不抱怨,沒想到卻得到更鮮明的彰顯,一個溫和的控訴方式,仍然讓人省思與沉重。

另一個隱喻,就是平凡如你我的年輕人,若沒有足夠的機會與能力能夠大展鴻圖或改變社會現狀,踏入社會後,要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與生活的思考。我們可能像世之介的同學或朋友,找到自己發揮的工作,努力追逐自己的小確幸,也可以像世之介與女主角祥子一樣,成為塵世裏幫助人們的天使,成為一股溫暖的力量。

如同九把刀以"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"來紀念自己的90年代青春與初戀,感覺上吉田修一也以"橫道世之介"來描繪80年代的大學青春印象。

橫道世之介如同作者的前幾部作品一樣,也被搬上電影螢幕(由導演沖田修一執導),作者吉田修一畢業於東京的法政大學,書中描述的也是法政大學的環境,這部電影於是順理成章地回到作者母校取景。不知道電影是否會演繹出原作小說某些留白的時空片段?或是用更溫暖的電影化來呈現我們曾擁有的溫暖與苦澀的青春歲月?

沒有留言: